2025年11月5日上午,我院"砺儒教学论坛"第四十五期在225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邀芬兰教育专家丽塔·尤塞纳霍(Riitta Juusenaho)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解码芬兰教育:批判思维与媒介素养的协同培养"的精彩讲座。副院长余晖副教授、陈志辉博士出席活动,50余名本硕博学生参加。讲座由杨亚威博士主持。

讲座伊始,尤塞纳霍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当今教育面临的核心挑战:"我们正在为学生准备尚未出现的工作与技术,以解决我们尚未意识到的问题。"她系统阐述了芬兰如何通过教育变革,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问题解决、跨文化协作等21世纪核心素养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尤塞纳霍教授特别强调教师在变革中的关键作用:"芬兰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真正释放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与创新潜能,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育变革的行动者。"
在谈及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培养策略时,尤塞纳霍教授以芬兰每年开展的"报纸周"活动为例,生动呈现了媒介素养与批判性思维深度融合的教学范式。尤塞纳霍教授指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素养是公民素养的基石。我们培养的是学生面对海量信息时的清醒头脑和独立判断能力。"

互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创造力培养等前沿议题与尤塞纳霍教授展开深入对话。针对"AI是否会削弱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疑问,尤塞纳霍教授回应道:"恰恰相反,AI时代更需要批判性思维。当机器可以快速提供答案时,人类的价值在于提出正确的问题、做出伦理判断、进行创造性综合。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AI的主人而非奴隶。"这一见解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共鸣。
陈志辉博士在讨论中高度评价了本次讲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他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教育改革的催化剂。在技术可以完成越来越多智力任务的未来,人类独特的价值在于那些无法被AI替代的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同理心和伦理判断力。"他呼吁全院师生积极探索AI技术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融合路径,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求平衡。


余晖副院长在闭幕致辞中指出,本次讲座为中外教育对话搭建了重要桥梁。他强调,在当前快速变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性工程,包括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多元视角的拓展等多个维度,这些都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芬兰的教育实践,特别是今天尤塞纳霍教授分享的具体案例和教学方法,为全球教育改革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他期待学院能够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将先进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不断推动教育创新发展。

撰稿人:顾芷羽
初审:余晖 杨亚威
复审:叶苑秀
终审:陈秀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