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第三届“促进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更好结合”学术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会议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研究院主办、《中国高新科技》期刊有限公司协办,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同时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探讨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之道。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100余名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图1 全体代表合影照
论坛开幕式上,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春超致辞。他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这与此次论坛主题高度契合。同时他指出,我们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教育如何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和技术变革的要求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希望与会人员以这次论坛为起点,激荡思想、凝聚共识、直面挑战,共同为推动教育、科技和经济的深度融合贡献智慧和力量。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在随后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深入探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更好结合的新方向、新趋势,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期待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充分交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思想力量和行动方案。开幕式由华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宏宝研究员主持。
上午的主题报告环节由卢晓中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赵庆年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首先做主题报告。他指出,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更好结合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新话题。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创新的主体,要求大学要在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治理体系等方面做出更加主动的变革。他提出“大学在新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独特功能与角色是什么”这一问题亟待思考。

图1 谢维和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张炜教授聚焦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深入分析了如何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更好结合。他指出,更好结合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好科技创新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根据人才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尤其要处理好“快变量”与“慢变量”关系,做好学科层次特别是二级学科入场、退场和返场等问题。
图2 张炜教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阎光才教授梳理了国际高层次人才流动与集聚模式演变轨迹,对全球化时代开放科学与国际人才流动与集聚,尤其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国际流动轨迹与集聚模式变迁做出了系统分析与展望,并对如何吸引人才反哺问题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图3 阎光才教授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蒋凯教授从应为、难为、何为三大方面入手分析了高校有组织科研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协同问题。他指出,有组织科研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目标与路径错配、效率逻辑与人文逻辑冲突等协同张力,进而从理念协同与文化再造、制度变革、评价保障等方面提出破解之道。
图4 蒋凯教授
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董云川教授分析了科教一体化进程中的人文窘境,他指出这种窘境主要体现于显性的科技因“有形”而备受拥戴,隐性的人文因“无形”而逐渐遇冷、人逐渐变得空心化等,为此他提出应对工具化祛魅并锚定“全人”的培养目标,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图5 董云川教授
下午的主题报告环节由广东开放大学原党委书记罗海鸥研究员主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马陆亭研究员从高等教育创新的活力激发与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指出科技进步方式由学习型向研发型、由跟踪型向自主型、由论文型向产品型转变,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从探索人造世界的客观规律着手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更好结合。
图6 马陆亭研究员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黄斌教授对“教育发展究竟能否促进经济长期增长”进行了探讨与回应,他基于数据分析指出实现教育强国的关键在于教育投资是否促进了人的技能发展,是否实现了教育的生产性功能。推进教育强国、实现共同富裕应以促进人的技能发展为重心,提高人口整体技能水平和高技能人口占比。
图7 黄斌教授
圆桌对话环节由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陈先哲教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黄翰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胡小勇教授、计算机学院郝天永教授、教育科学学院肖绍明教授共同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下高等教育何为”这一议题进行对话交流。他们共同指出,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如迫使人才培养类型快速更迭、对高等教育职能提出一系列新要求等,并强调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态势迅猛,教育应该“适时而上,顺势而为”,需要正确认识人类与机器的关系。

图8 圆桌对话
更好结合的实现离不开产业界的声音,本届论坛也特别邀请了平方创想方略研究院副院长张丹博士、深圳市逸马品牌连锁教育集团刘星燕总经理两位来自产业界的两位杰出代表,通过分享真实案例,展现“更好结合”的实践智慧与创新路径。张丹系统呈现了一个聚焦高等教育场景,能够提供专业数据与知识支持的教育垂域大模型,为更好开展教育研究与院校治理赋能。刘星燕介绍了逸马集团“产业级”平台的实践案例,生动诠释了“科技赋能教育”,展现了丰富的产教融合的新路径和广阔的可为空间。跨界案例分享环节由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王嵩迪博士主持。

图9 张丹博士
图10 刘星燕总经理
论坛闭幕式上,陈先哲教授进行总结。他指出,围绕论坛主题“促进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更好结合”,各位嘉宾提出了大学理念与企业思维更好结合、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数据分析与理论凝练更好结合、人才培养与组织科研更好结合等众多真知灼见,指明了教育需要在文化和制度环境中激发创新动能并将其转化为持续的竞争优势,而高等教育应有更高使命,以为推动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更好结合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撰稿:王嵩迪
初审:陈茵茵
复审:叶苑秀
终审:陈秀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