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组织师生参加第十届全国教育博士论坛

http://jky.scnu.edu.cn/a/20251104/6416.html,

2025年10月31日-11月2日,第十届全国教育博士论坛在陕西西安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数智赋能·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由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承办。来自全国43所高校的450余名教育学科领域专家、高校领导、研究生管理工作者和教育博士等参会。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盛兵教授、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孙红娜老师及3名教育博士参加论坛。

开幕式环节,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缪建东教授首先致辞,他指出教育博士培养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时期,须紧跟数智技术发展步伐,创新培养机制,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随后,西北师范大学刘旭东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吕立杰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汪明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霜叶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盛兵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李森教授分别做了主旨报告。

李盛兵教授在题为《AI赋能教育博士培养的挑战与应对》的报告中指出,AI赋能教育博士培养面临学生层面的学术伦理、数据合规与思维弱化问题,以及政策滞后、导师素养不足等挑战。对此,他提出构建“选题——实验——写作”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并通过完善政策、提升导师AI素养、创新指导模式等举措,推动AI应用从提升效率走向保障质量,实现学术创新与伦理规范的有机统一。

image.png


大会设置了智能技术驱动的课程与教学创新研究、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治理与学校生态重构、人工智能赋能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研究、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研究、教育博士培养模式的数字化转型与实践五个分论坛。在分论坛中,2024级教育博士罗萍萍、陈宇瀚,2025级教育博士方文青分别围绕前沿议题展开交流。

罗萍萍基于对国内外文献的系统梳理,解析高校中层领导在治理变革中角色定位模糊、权责动态适配等现实问题,提出“本土适配”的角色重构逻辑,为优化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策略启示。

image.png


陈宇瀚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回应中存在的表达失真、引导乏力等问题,通过系统分析现实案例,提出从真相构建、情感融合与多元对话等方面调适话语策略,为提升高校舆情沟通效能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image.png


方文青融合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理念,以高中生物学为主干学科,在县域中学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研究,着力探索数智技术支持下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路径,为基层教学转型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模型。

image.png


在论坛闭幕式阶段的教育博士培养经验交流中,陕西师范大学专业学位办陈钿主任、东北师范大学肖建光主任、湖南师范大学钟云华教授、云南师范大学茶世俊教授、新疆师范大学程良宏院长、曲阜师范大学刘亭亭副院长六位负责人先后分享了各校在招生选拔、课程建设、导师队伍与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陕西师范大学王延松教授、马红亮教授、廖婧茜教授、河北大学齐冰教授与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程会娜,分别从专家与学习者双重视角,围绕课程教学创新、教育治理、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主题汇报了研讨成果,并对教育博士研究素养提升提出建议。

此次教育博士论坛围绕数智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聚焦教育博士培养的实践痛点与创新方案,展现我国教育博士教育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方面的丰硕成果,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凝聚广泛共识、贡献集体智慧。我院师生在与各大高校师生交流中激发了灵感,汲取了教育博士培养的宝贵经验,在后续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动教育博士培养模式创新,为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华南智慧”与“教科力量”。

image.png


撰  稿:方文青

初  审:卓泽林

复  审:叶苑秀

终  审:陈秀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