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砺儒教学论坛”第32期在教科院225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特邀澳门广大中学校长、澳门中华教育会副理事长陈建邦校长作《澳门教师素养与专业发展》专题讲座,教育科学学院施雨丹教授、各专业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吕霁月特聘副研究员主持。
讲座伊始,陈建邦校长系统阐释了澳门特区教育体系的架构与特色。澳门特区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教青局)负责跟进澳门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和青年事务,2024-2025学年澳门共设10所高等教育学校及76所非高等教育学校。各校以教青局出台的指南、框架、政策为蓝本,享有招生、办学、考试自主权。陈校长通过对比粤港澳三地教育行政体系,深度解析了澳门15年免费教育制度与内地义务教育模式的差异,并分类剖析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及国际学校的办学特点,勾勒出了立体化的澳门教育图景。面对发展现状,陈建邦校长剖析了澳门教育面临的挑战:出生率降低导致生源压力,教师队伍年龄集中在30-40岁使得新教师难以获得发展空间。但陈校长也指出了机遇:随着融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特殊教育需求学生数量逐年增长,同学们可以关注特殊教育领域发展,以此作为未来的方向。
在讲座中,陈建邦校长以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为引,从韩愈“传道受业解惑”的为师之本,到张载“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使命,再到“师之道,仁爱也”的育人初心,系统阐述了当代教师的素养要求。他强调教师既要注重言传身教,以端庄得体的仪态和工整规范的板书践行“字如其人”的传统准则,也要坚持终身学习、贴近生活,将学科知识与现实场景结合;同时严格规范教学用语,平衡传统文化传承与时代语言发展。陈校长叮嘱在场学子,从硬笔书法训练、教学仪态管理到社会实践融入,每一步都是锤炼教师素养的必修课,鼓励大家以仁爱之心和专业能力,肩负起新时代的教育使命。
讲座尾声,陈建邦校长为同学们送上实用建议。他特别指出求职信中易被忽视的细节:避免群发时使用泛化称呼,应具体标注应聘学校名称;手写签名体现诚意,电子版需插入扫描签名页;邮寄时勿忘贴足邮票,这些细节皆是职业素养的缩影。他强调求职信要见情怀更见担当,建议在信中融入对澳门教育特色的理解,展现教育者换位思考的能力。
互动环节中,针对学生提出的澳门德育教育如何落地问题,陈校长回应澳门德育中心通过多元载体培养合格的爱澳公民。谈及教师专业发展,他生动比喻:备课要像科学家般严谨钻研教材,上课要如工程家般搭建知识阶梯,但核心始终是提升教学实效。陈建邦校长以“好不如乐”作结,鼓励教育工作者从“履职尽责”走向“乐教善育”,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吕霁月特聘副研究员作简要总结并对陈建邦校长致以衷心感谢。她表示,这场讲座既充满教育热情又贴近实际,陈校长不仅生动展现了澳门教育的特色,更传递了教师职业的深层价值。吕老师强调,作为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固然重要,但更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背景,只有扎根本土才能让教学更有温度。她特别指出,无论教什么科目,教师都应始终心怀育人初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品格与责任感。此次讲座不仅让同学们系统认识了澳门基础教育现状,更启发大家思考如何从“合格教师”成长为“有情怀的教育者”,为未来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讯员:肖钟雨
初审:余晖
复审:周明
终审:陈秀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