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录护
职称:副教授
最高学历:博士
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案例教学。
本人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从事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与工作,兼及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教师教育与案例教学相关的实证研究、并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的多门课程教学以及本科生、教育学学术硕士、小教专业硕士、澳门教育学硕士的指导工作。从2023年担任教育学系主任、澳门教育学硕士点的学术召集人。
1994/09-1998/06,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2005/09-2010/06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8/09-2005/06,工作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讲师
2010/09-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副教授。
1.主持“学校对于学生的偏好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GD10YJY02,已结项,成果优秀),
2.主持广东省团委“粤东西北贫困地区小学教育现状调研”项目,已结项。
3.主持:国家社科2022年度一般项目“科层制引发的家校冲突与应对机制研究”,研究中,项目编号:22BSH056,目前在研。
参与国家社会学科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广州市共青团和青少年研究工作项目多项。
著作:
1.《消费社会学的探索——中、法、美学者的实证研究》(ISBN9787010094229),编写“城市中学生的消费与群体社会化”一章(2.0万字),人民出版社,2010.12
2.《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ISBN:9787303133536),参编第八章“班级学生评价”(3.3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3.《旅游社会学》(ISBN:9787310030620),参编第二章“旅游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视角”(3.5万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2.
4.《社会巨变——广东社会发展30年》(ISBN:9787218059648),参编第五章“改革开放30年广东省人际关系与社会信任的变迁”(3万字),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省人民出版社,2008.11
5.《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参编第四章案例研究方法与第五章民族志研究方法(共8万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6。
6.《教育研究方法》第六章《民族志研究方法》与第七章《案例研究方法》(共4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9.
学术论文:
1.城市中学对于学生的偏好——功能主义视野下的一个民族志研究,刊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第1期,独立作者。
2. 城市中学生旅游的教育功能:现象学的视野,刊于《旅游学刊》2010年第10期,第一作者。
3. 个人教育获得:学校取代抑或延续了家庭的影响——两种理论视野的比较,刊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一作者。
4. 城市青少年的逃学与拒学研究:一个群体社会化的解释框架—以广州市的个案研究为例,刊于《青年研究》2012年第6期,独立作者。
5.城市女性的打扮意识:主题、内容与母女关系——以广州的个案研究为例,刊于《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第2期,独立作者。
6. 青少年偷窃的类型化分析,刊于《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第1期,独立作者。
7. 西方青少年逃学与拒学现象的研究与矫正,刊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一作者。
8. 西方青少年拒学研究述评,刊于《青年探索》2012年第1期,独立作者。
9. 西方青少年性别社会化的研究进展,刊于《青年探索》2012年第5期,独立作者。
10. 一例中学生拒学案例矫正的行动研究,刊于《青年探索》2013年第5期,独立作者。
11. 教师对于学生的批评与赞赏:内在机制与中西差异,刊于《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7期,独立作者。
12. 影响城市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不良因素及调整,刊于《青少年研究》2013年第1期,独立作者。
13.群体社会学的理论解释与教育反思,刊于《现代教育论丛》2013年第1期,独立作者。
14.教育中的文化资本:理论、经验与反思,刊于《现代教育论丛》2014年第4期,独立作者。
15.美国青少年特长教育的研究、实践与启示,刊于《青年探索》2014年第5期,独立作者。
16.城市中学生消费中的性别社会化研究,刊于《青年研究》2009年第2期,独立作者。
17.经典社会学现代化思想动态逻辑的演进与比较,刊于《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4期,独立作者。
18.家庭子女教育消费:社会不平等机制的微观建构,刊于《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独立作者。
19消费的阶层特征——解读布迪厄的阶层消费理论,刊于《广西社会学科学》,2008年第8期。
20.关注家庭教育中的奖惩机制,刊于《广东教育(综合版)》,2007年第3期,第一作者。
21.炫耀性消费的诱惑,刊于《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4期,独立作者。
22.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理念、案例与研究批判,刊于《教师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第一作者。
23.校园早恋的中西比较研究,载《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11期,第一作者
24.马卡连柯教育原则的理论解释与个案分析,《现代教育论丛》,2016年,第2期,独立作者。
25.科层制学校中教师职业发展的民族志研究,《学术研究》,2017年,第2期,独立作者。
26.西方女性打扮研究:中立化与女性化,《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独立作者。
27.教育对富二代的歧视:实践表现与文化根源,《现代教育论丛》,2016年,第2期,独立作者。
28.重塑现代性,开启旅游的回归范式,《旅游学刊》,2017年,第6期,第一作者。
29.城市女教师的打扮与职业发展,《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独立作者。
30.学生群体组织归属的学校适应性及其教育实践,《现代教育论丛》,2018年第1期,独立作者。
31.群体社会化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年探索》,2009年第1期,独立作者。
32.Tourism as an Agent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 18: 176–185. 第三作者。
33. 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教育的变化及影响:教育市场化、家校合作与学校组织,《少年儿童研究》,2024.第3期,独立作者。
34.国际通学研究述评,《中国校外教育》,2023年第6期,第二作者
35. “双减”背景下影子教育机构教师权威的现实样态——基于教师的质性访谈,《中国校外教育》,2023年第4期,第二作者。
36. 从“个体儿童”到“童年生活”—童年研究的逻辑进路,《少年儿童研究》,2022年第3期。第二作者。
37. 知识储备研究的成逻辑与教育革新,现代教育论丛,2024年第6期,独立作者
论文转载情况:
1.西方青少年拒学研究述评,被中国人民大学期刊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
2.西方青少年性别社会化的研究进展,被中国人民大学期刊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3.美国青少年特长教育的研究、实践与启示,被中国人民大学期刊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
4.重塑现代性,开启旅游的回归范式,《旅游学刊》,2017年,第6期,第一作者/人大期刊复印资料《旅游管理》,2017年第9期全文转载。
5.教育对富二代的歧视:实践表现与文化根源,《现代教育论丛》,2017年,第2期,独立作者。/《教育科学文摘》,2017年第3期转载。
6. 从“个体儿童”到“童年生活”—童年研究的逻辑进路,《少年儿童研究》,2022年第3期,第二作者、《人大期刊复印资料》,2023年第9期全文转载。
研究生课程:
《教育原理》、《教育社会学前沿》 、《学校社会学》、《教育研究方法》
本科生课程:
《教育社会学理论流派》、《教育研究研究》、《教育质性研究》《个性行为的教育咨询与指导》
1.论文《西方青少年拒学现象研究述评》,广州市青年探索杂志社优秀论文奖
2.论文《美国青少年特长教育的研究、实践与启示》,广州市青年探索杂志社优秀论文奖
3.论文《重塑现代性,开启旅游的回归范式》,旅游学刊编辑部2017年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