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泽林
职称:教授
职务:副院长
最高学历:博士研究生
联系邮箱:paulsonzhuo@163.com
研究方向:比较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港澳教育
卓泽林,男,广东陆丰人,生于1989年11月,教育学博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港澳研究中心秘书长等职。在《Higher Education》《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国内外教育领域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10余篇,出版著作和译著8部(含合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6项(含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和2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省部重大重点项目等10多项;主笔撰写研究报告受到中央领导、省主要领导人和教育部等部门正面肯定性批示和采纳。学术成果曾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作为主要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先后在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法国里昂高师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学习,并获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
2017.07-2019.12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讲师
2019.12-2022.10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22.10-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3.03-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4.07-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1.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球视野与本土行动”(编号:23FJKB002),2023年11月-2025年11月;
2.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高等教育赋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编号:CIA210274),2021年7月-2023年3月;
3.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与社会互动机制研究”(编号:CIA190280),2019年6月-2020年8月;
4. 主持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科技自强自立背景下高校创新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1ZJD057),2021年11月至2024年11月;
5.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子课题:“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更好结合研究”(编号:23ZDA059),2023年6月至2025年12月;
6. 主持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新形势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研究”,2024年11月至2027年11月;
7. 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高校有组织科研赋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优化路径研究”(编号:GD22ZDZJY01),2022年12月至2023年9月;
8. 主持广东省软科学重点项目:“高等教育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编号:2019B101001016),2019年11月-2021年11月;
9.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特别委托项目:“十四五”期间大湾区教育产业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研究”(编号:HM-C-G-2021-21),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
10. 主持2018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十三五”规划后期资助项目:“冲突与联系: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与硅谷”(项目编号:GD18HJY01),2019年2月-2020年8月;
11. 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广东省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研究——来自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启示”(项目编号:GHGJ2018187),2017年12月-2018年12月;
12. 主持2019年度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基金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2019CCJG01Z009),2019年5月-2021年5月;
13. 主持2019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优化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环境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编号:2019JKCY004),2019年11月-2021年1月;
14. 主持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区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内生演进机制研究”;
15. 主持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青年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18GZQN17),2018年3月-2019年8月;
16. 主持2019年度佛山市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佛山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9-ZDA02),2019年5月-2020年2月;
主持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中美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7SK17)。
1.主要著作:
[1] 卓泽林(专著).美国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实证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2] 卓泽林(专著).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与社会互动机制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
[3] 卓泽林(译著).美国高等教育与硅谷产业[M].台湾华艺出版社,2022年.
[4] 卓泽林(译著).培养探究驱动型学习者——21世纪的大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年.
[5] 赵中建,卓泽林(译著).创建创新创业型大学—来自美国商务部的报告[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年.
[6] 卓泽林,等(译著).创新引擎——21世纪的创业型大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年.
[7] 王志强,卓泽林(专著).“创新驱动”战略下高等教育与社会互动机制研究:基于大学变革的视角[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8] 马东影,卓泽林(专著).新加坡教育研究[M].广西教育出版社,2023年.
2.学术论文(部分):
[1] 卓泽林.研究型大学赋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研究,2024(11),CSSCI来源期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5年第2期全文转载;
[2] 卓泽林.全校性创业教育:以美国六所高校为样本[J].教育研究,2018(12),CSSCI来源期刊;
[3] 卓泽林.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行动[J].比较教育研究,2024(10),CSSCI来源期刊;《新华文摘》2025年第2期作为封面文章全文转载;
[4] 卓泽林.高等教育赋能区域发展战略的现状、挑战与对策——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21(21),CSSCI来源期刊;《新华文摘》2022年第5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22年第2期全文转载;获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 卓泽林,等.高等教育改革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江苏高教,2020(12),CSSCI来源期刊;《新华文摘》2021年第4期全文转载;
[6] 卓泽林,等.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集群建设的发展导向及其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9(11),CSSCI来源期刊;《新华文摘》2019年第23期全文转载;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7] 卓泽林,等.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23(01),CSSCI来源期刊;《新华文摘》202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8] 卓泽林.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价值与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8期全文转载;
[9] 卓泽林,马艺鸣.研究型大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优势与机制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07),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0] 卓泽林.研究型大学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理论审思与策略——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5(01),CSSCI来源期刊;
[11] 卓泽林,张肖伟.从金融中心转向科创中心:高等教育集群赋能城市转型发展——基于纽约市的探讨和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02),CSSCI来源期刊;《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23年第6期全文转载;
[12] 卓泽林.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晋升评价的内涵特征与改革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23(04),CSSCI来源期刊,《教育学文摘》2024 年第4期全文转载;
[13] 卓泽林,盛稚晰.法国高等教育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研究——以巴黎—萨克雷大学与萨克雷科创中心互动为考察对象[J].比较教育研究,2023(12),CSSCI来源期刊;
[14] 卓泽林.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满意度提升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2),CSSCI来源期刊;
[15] 卓泽林,马东影.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建设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04),CSSCI来源期刊;
[16] 卓泽林.美国科技战略变革中的高等教育布局及其理念转变——以《无尽前沿法案》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03),CSSCI来源期刊;
[17] 卓泽林,周蕾.科城融合:高等教育促进科技园区演化发展的新态势[J].教育发展研究,2023(05),CSSCI来源期刊;被《教育文摘周报》2024年9月11日第37期转载;
[18] 卓泽林.湾区社会发展中的大学作用、布局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22(22),CSSCI来源期刊;
[19] 卓泽林,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及困境:一项循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年(06),CSSCI来源期刊;
[20] 卓泽林,等.香港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独特优势[J].中国教育学刊,2024(07),CSSCI来源期刊;
[21] 卓泽林,等.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研究型大学科教融合:时代要义、逻辑转向与实现进路[J].教育发展研究,2024(07),CSSCI来源期刊;
[22] 卓泽林,周文伟.美国高校赋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理论审思与经验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4(08),CSSCI来源期刊;
[23] 卓泽林.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交流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CSSCI来源期刊;
[24] 卓泽林,等.日本东京湾区高校联盟建设的动力、运行机制及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21(05),CSSCI来源期刊;
[25] 卓泽林.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整合:动力、原则及目标[J].高教探索,2021(02),CSSCI来源期刊;
[26] 卓泽林.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枢纽建设:基础、困境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2),CSSCI来源期刊;
[27] 卓泽林,等.学术资本主义视域下的大学创新创业转型[J].高教探索,2020(03),CSSCI来源期刊;
[28] 卓泽林,等.“全校性”创业教育:现状、成效与趋势——访美国知名高校创业研究者卡尔·施拉姆等人[J].中国电化教育,2019(12),CSSCI来源期刊;
[29] 卓泽林,罗萍.美国文理学院的创业型反应[J].复旦教育论坛,2019(01),CSSCI来源期刊;
[30] 卓泽林.美国雪城大学全校性创业教育:路径、影响及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9(02),CSSCI来源期刊;
[31] 卓泽林,等.美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路径研究——以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8(11),CSSCI来源期刊;
[32] 卓泽林,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组织运作困境及其对策——基于美国12所创业中心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8(19),CSSCI来源期刊;
[33] 卓泽林,等.“一带一路”战略与香港高等教育的双向互动模式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CSSCI来源期刊;
[34] 卓泽林.美国高校社会创业教育刍议[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3),CSSCI来源期刊;
[35] 卓泽林.论创业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争议及其建设路线[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CSSCI来源期刊;
[36] 卓泽林,等.重回经典的大学通识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18(01),CSSCI来源期刊;
[37] 卓泽林.美国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与特征——基于美国8所高校的经验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7(06),CSSCI来源期刊;
[38] 卓泽林.超越课堂:美国中小学校外STEM项目的实施和评估[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CSSCI来源期刊;
[39] 卓泽林,等.当前美国文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模式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7(05),CSSCI来源期刊;
[40] 卓泽林.世界一流大学的技术转化:理念、政策和组织机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9),CSSCI来源期刊;
[41] 卓泽林,赵中建.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美国经验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7(17),CSSCI来源期刊;
[42] 卓泽林.坦桑尼亚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比较教育研究,2017(09),CSSCI来源期刊;
[43] 卓泽林.芬兰阿尔托大学创业生态系统主体功能及实现路径[J].比较教育研究,2017(01),CSSCI来源期刊;
[44] 卓泽林,等.剑桥大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经验与教训[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04),CSSCI来源期刊;
[45] 卓泽林.世界一流大学如何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耶鲁大学的经验[J].复旦教育论坛,2016(03),CSSCI来源期刊;
[46] 卓泽林.大学知识生产范式的转向[J].教育学报,2016(02),CSSCI来源期刊;《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6年第6期全文转载;
[47] 卓泽林,等.美国高校如何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基于资源投入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6(01),CSSCI来源期刊;
[48] 卓泽林,等.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03),CSSCI来源期刊;
[49] 卓泽林,王志强.构建全球化知识企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策略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6(01),CSSCI来源期刊;
[50] 卓泽林,赵中建.“概念证明中心”:美国研究型大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新组织模式[J].复旦教育论坛,2015(04),CSSCI来源期刊;
[51] 卓泽林,赵中建.外包:美国公立大学私营化不可避免的抉择[J].外国教育研究,2015(06),CSSCI来源期刊;
[52] 卓泽林,王志强.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私营化:路径、悖论及界限——以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为案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5(03),CSSCI来源期刊;
[53] 卓泽林,等.“紧缩时代”下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的应对策略研究——基于密歇根大学的经验、影响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4(06),CSSCI来源期刊;
[54] 卓泽林.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私营化:原因、路径及影响——以弗吉尼亚大学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5),CSSCI来源期刊;
[55] 卓泽林,柯森.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与危机——基于ACTA调查报告的解读与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03),CSSCI来源期刊;
[56] Zhuo zelin.The Chicago Handbook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Higher Education,2017(8),SSCI来源期刊(一区);
[57] 卓泽林,等.美国顶尖理工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究——以伍斯特理工学院工程教育培养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6(04),CSSCI来源期刊(拓展版);
[58] 卓泽林.美国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整合动因及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2),CSSCI来源期刊(拓展版);
[59] 卓泽林,柯森.当今美国文理学院的问题与危机[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3(03);
[60] 卓泽林.国际化视野下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型人才的培养[J].高校教育管理,2015(06),CSSCI来源期刊(拓展版);
[61] 卓泽林.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招生管理决策与模式之比较——以密歇根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4(04);
[62] 卓泽林.美国圣地亚哥创新集群发展的原因探析[J].科学与管理,2015(05);
[63] 卓泽林,龙泽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概念框架与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4(03),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64] 卓泽林,等.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发展的逻辑内涵与路径探析[J].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02),中文核心期刊;
[65] 卓泽林.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选择向度[J].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04),中文核心期刊;
[66] 卓泽林,杨体荣.美国《每一个学生成功法》解读与思考[J].基础教育,2017(04),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67] 卓泽林.走向高标准的个性化学习: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最新教育计划的解读与启示[J].基础教育,2012(06).
3.重要报刊
[1] 卓泽林.法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启示——如何规避“萨克雷泥沼”[N].光明日报,2023-06-22(06版);
[2] 卓泽林.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N].光明日报,2023-2-14(12版);
[3] 卓泽林,等.香港教育新机遇 交流合作促共赢[N].光明日报,2023-11-14(12版);
[4] 卓泽林.美国如何应对STEM人才短缺危机[N].光明日报,2024-4-25(14版);
[5] 卓泽林,周文伟.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亮点纷呈[N].光明日报,2023-10-19(14版);
[6] 卓泽林,周文伟.澳门回归25周年的“变”与“不变”[N].金融时报(中文网),2024-12-20;
[7] 卓泽林.美国如何应对半导体行业技术人才短缺[N].金融时报(中文网),2024-12-10;
[8] 卓泽林.全球湾区高等教育的未来图景[N].金融时报(中文网),2023-4-26;
[9] 卓泽林.钱荒时代:美国文理学院艰难求生[N].中国教育报,2014-10-08(09版).
研究生课程:
《比较教育管理》《比较教育政策》《教育原理》《国别与东南亚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
本科生课程:
《比较教育学》《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研与写作》
[1] 入选2024年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
[2] 入选2021年“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3] 入选2021年“广州市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项目;
[4] 荣获第十九届教育部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二等奖”;
[5] 论文《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集群建设的发展导向及其路径》荣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21年9月;
[6] 论文《高等教育赋能区域发展战略的现状、挑战与对策——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例》荣获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独立作者),2024年1月;
[7] 专著《“创新驱动”战略下高等教育与社会互动机制研究:基于大学变革的视角》荣获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排名第二),2020年12月;
[8] 论文《论大学在创新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主体功能及其实现路径》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二),2021年9月;
专著《美国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实证研究》获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独立作者),2022年8月。
[1]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
[2] 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3]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港澳研究中心秘书长;
[4] 教育部高校港澳台研究联盟秘书处秘书长;
[5]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6]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比较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7] 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