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教育科学学院“砺儒教育学术论坛”第115期顺利举办。论坛特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课程与教学论系终身教授托马斯·S·波普科维茨(Thomas S. Popkewitz)做了题为《Curriculum Designs of School Subject as Magical Translations(Alchemies):Cases of Science,Mathematics and the Arts Education(学科课程设计作为一种炼金术:以科学、数学和艺术教育为例)》的专题报告,我院院长李盛兵教授和副院长余晖副教授,彭茜教授、戴双翔副研究员、孙碧副研究员、吕霁月讲师和近60名硕博研究生,以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多名博士生共同听取报告并参与了问题研讨。论坛由李盛兵院长主持。
李院长对波普科维茨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波普科维茨教授的学术履历做了综合介绍,期待双方未来能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合作。波普科维茨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课程与教学系终身教授,俄罗斯教育科学研究院资深国际院士及芬兰科学院赫尔辛基高等研究院杰出院士,曾长期担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及国际教育项目主任,其研究领域聚焦社会认识论,即教育政策、教学法、课程和教师教育中关于社会包容/排斥模式的知识或理性系统,是长期来活跃在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知名教育学者,对世界教育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波普科维茨教授从“青少年”概念的历史形成入手,深入探讨了美国学校教育的社会文化根源。他指出,人们习以为常的概念背后蕴含特定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条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学校是一个塑造儿童的文化塑造的空间,课程则如同中世纪的“炼金术”,通过教育技术试图将儿童转化为社会期望的“理想人型”。他进一步分析了“黑人男性”这一概念的文化建构过程,揭示其如何成为刻板印象,影响认知模式。通过科学、数学与艺术教育的案例,波普科维茨教授阐释了课程如何对儿童进行分类与塑造,认为数学教育旨在培养“理性、聪慧、富有创造力”的个体,科学教育则致力于将儿童的个性与国家意识形态相结合,艺术教育通过心理学强化对不同类型儿童的分类。
在互动讨论环节,波普科维茨教授解答回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大学排名的起源与形成”“STEM教育是否真正实现了科学育人功能”“游戏进入课程的历史”“教师如何在考试主导环境中维护教学自主性”等问题,并鼓励大家在教育研究中保持理性与批判性思维,努力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
此次论坛思想深邃、精彩纷呈。现场思想碰撞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取得了良好效果。
通讯员:付奇辉
初 审:卓泽林
复 审: 周 明
终 审:陈秀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