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砺儒教学论坛”第十八期《智能升级 何以为师》

http://jky.scnu.edu.cn/a/20241022/5899.html,http://jky.scnu.edu.cn/a/20241022/5899.html

2024年10月17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砺儒教学论坛第18期在教科院225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特邀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省高师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胡小勇教授作《智能升级,何以为师》专题讲座,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余晖副教授、陈冬梅博士、秦琴博士、曾瑶博士以及各专业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吴舒蔓博士主持。

论坛1.jpg 

讲座伊始,胡小勇教授详细解读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在此背景下,如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工作者的时代命题。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情感理解等方面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无法完全取代教师的角色。面对时代挑战,教师应该积极拥抱这一变革,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视为一种辅助工具,并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以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论坛2.jpg

   随后,胡小勇教授围绕教师如何回应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教师不仅要学习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了解其功能和局限性,还要学会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以丰富教学手段和提升教学效果;第二,教师应重新定义教学目标和内容,将精力集中在更高阶的教学目标上,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第三,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并引导他们思考其潜在风险和伦理问题。胡小勇教授尤其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无法完全替代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因此,教师应该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开展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针对当前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面临的挑战,胡小勇教授认为,应该重视教师数智化素养的培养,即“面向教师个体:提升双核融合能力”、“面向教师群体:规模化的素养升级”。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培养智能教育思维,提升将AI有效应用于教育管理、学科教学的水平,掌握智能教育教学的实践模式与方法,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做好科学研究,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讲座尾声,胡小勇教授重点分享了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与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探索和实践。近年来,机构秉承“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师发展”的宗旨,通过开展科研活动、开设教师培训班等方式,助力教师在数智时代实现自我提升和职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展望未来,胡小勇教授强调,之后教育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立德树人和高阶思维的培养。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智能教育素养,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同时,他也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智能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在讲座结束后的问答环节,胡小勇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现场气氛热烈。首先,吴舒蔓老师围绕高校是否需要开设人工智能专门课程提出问题。就此,胡小勇教授回应道,他认为开设人工智能课非常有必要,目前学校正在稳步推进相关事宜。上学期校内首次开设“人工智能”微专业,教育效果良好。余晖老师就在学术写作时应如何把握使用人工智能的尺度提出疑问。胡小勇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使用需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当前这一领域仍存在空白,亟需完善。虽无明确规定,但AI生成的内容终归只是机器的加工,缺乏思想、人性和情感的链接,所以在科研活动中只能把AI作为辅助工具来使用,不可过度依赖。 

论坛3.jpg

本次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启迪。在智能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创新的推动者和未来的引领者。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教科院学子将会以开放的心态、进取的精神,积极投身于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教育科学学院“砺儒教学论坛”系列将会秉持学术底色,为师生群体搭建一个高端、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




通讯员:吴舒蔓

初审:余晖

复审:周明

终审:陈秀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