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华南师范大学分论坛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成功举办
2022年10月29日,第八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华南师范大学分论坛“质性研究中的资料搜集与分析”在教育科学学院125报告厅隆重举行。“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自2015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八届,在海内外教育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本届华南师范大学分论坛共举办5场特邀报告,11场学术报告,总计参会人数11439人,现场互动讨论热烈、不断延时,在教育质性研究界产生了巨大反响。
全体嘉宾和会议现场图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施雨丹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人。施雨丹教授向线上线下参会师生致以诚挚问候,对与会领导嘉宾进行逐一介绍,并对本次论坛设置的“南北对话”、“新锐思潮”及分组研讨等议程亮点进行重点推介。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施雨丹教授
在开幕式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盛兵教授发表致辞。李盛兵教授表示,教育学是一门科学,其科学性、规律性来自于证据的支持,本次质性研究论坛就是教育研究中证据收集的展示与论证,对于推动教育学科学化具有重大意义。他祝愿青年学者在老一代实证研究者的带领下取得更多成果,并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盛兵教授
南北对话:对“质性研究”的研究
南北对话环节由华南师范大学施雨丹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阐释了对质性研究的理解和误解,展示了民族志、扎根理论、现象学、叙事探究、话语分析、个案研究的质性研究多元路径。针对问题提出、研究路径、抽样、资料收集、成文、效度、发表、混合方法、对研究者的要求、研究关系等学界对于质性研究的误解,逐一进行了回应和阐释。
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
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以凤凰村调查为案例,展示了村落民族志研究路径。从人口特征、婚姻家庭、生产经济、民俗信仰、宗族制度、村镇政治制度、凤凰村未来变迁方向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梳理,提出了村落民族志研究对汉学人类学、区域文化研究、文化变迁、社区研究方法的重大意义。
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
新锐思潮:质性研究的可能与反思
新锐思潮环节由华南师范大学余晖副教授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安超助理研究员探讨了自我研究的可能、限度与道德风险。提出“反身性”哲学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自我研究的可能性,“自我”和“家乡”的经验为自我研究提供了方法,但言说与行动的有限性、影响自我与改变世界的有限性也制约着自我研究的限度。
上海交通大学陈洁修助理教授以局内人与局外人的不同立场考察农村学生阶层流动研究中的“在场”。就访谈中局内人与局外人各自的身份及二者之间关系做出解读,并对研究者与参与者的社会结构因素、自我呈现、跨越边界的探索方面做出了反思。
华南师范大学张婷曌特聘副研究员探讨了创造力与质性研究方法的关系。提出创造力在质性研究方法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回答传统研究方法所无法回答的问题,未来可将艺术取向、自传民族志、混合型研究、虚拟民族志等理论资源融入质性研究。
三位演讲者及主持人
在点评互动环节,南京大学贺晓星教授针对三位嘉宾的报告进行逐一点评,围绕“如何看待自我研究中的‘研究’”、“访谈时的入局与共情关系”、“如何界定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身份”、“虚拟民族志在何种程度上是一种创造性质性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互动,引发线上参会观众热议。
南京大学贺晓星教授
论文研讨:三组论文报告精彩纷呈
论坛下午场的报告环节分为三组进行,共11位报告人围绕质性研究中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进行发言,并由6位与谈人进行点评互动。
第一组报告“教育选择与社会正义”由华南师范大学刘磊明特聘研究员主持。南京大学占茜助理研究员聚焦于中考成绩处于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录取分水岭上的学生群体,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名为分类、实为分层”的发展困境进行剖析。华东师范大学陈心彧采用“教育-社会-市场”的三元互动视角,对“双减”下延背景下城市幼儿家长教育焦虑的新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翔博士对初中生家长参与及课外补习的家庭差异进行考察,据此提出完善“双减”实施的策略。华南师范大学牛炅依循扎根理论研究范式,对小学班主任在座位安排中的正义难题及行动路径进行了深入考察。
在点评互动环节,华南师范大学钟景迅副教授和陈卓君特聘研究员针对四位嘉宾的报告进行逐一点评,围绕“学生能动性如何受到结构性因素影响”、“教育筛选功能在中职教育中的体现”、“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划分依据”、“座位难题的局限性”等问题进行深入互动。
四位演讲者、主持人、与谈人
第二组报告“社会化、教育结构与张力”由华南师范大学林美特聘研究员主持。北京师范大学黄亚苹以 W 镇为案例分析网络时代小镇青少年社会化困境,揭示出网络时代家庭教育权威缺位、学校教育权威失序与同辈交往的流动性话语权等动因。陕西师范大学房淑蕊考察了高学业成就农家子弟的特质,揭示出这一群体具有出人头地的动力、坚韧独立的品质、对身份的追寻以及高自我效能感等特质。同济大学叶林欣聚焦于作为“重要他者”的父母与教师在农村第一代大学生的教育路径中所扮演的角色。华东师范大学梁言考察以C高校为案例,对博雅学院本科升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困境进行了细致分析。
在点评互动环节,华南师范大学刘录护副教授和王独慎特聘副研究员针对四位嘉宾的报告进行逐一点评,围绕“实证研究中理论的角色”、“事实与理论冲突情境下的分析策略”、“实证研究的研究预设及其限度”、“网络游戏在学校文化中的位置”等问题进行深入互动。
四位演讲者、主持人、与谈人
第三组报告“现象学、民族志与田野研究”由华南师范大学张婷曌特聘副研究员主持。西安外国语大学赵钱森讲师借助现象学视域对教育田野研究的方法论进行考察,提出应强化教育田野研究者个体身份的自觉反思与重构。北京师范大学陈嘉媛采用“潜水式”观察与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开展网络民族志考察,对深圳中小学青年教师生存状态开展深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杨亚楠基于Q县乡村青年女教师的教育民族志考察,基于调查数据揭示新生代乡村女教师流动的多重动因。
在点评互动环节,华南师范大学黄万飞特聘副研究员和虞嘉琦特聘副研究员针对四位嘉宾的报告进行逐一点评,围绕“教育田野研究的资料获取途径”、“质性研究方法的内在规定性”、“深圳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是否为统领性解释范畴”等问题进行深入互动。
三位演讲者、主持人、与谈人
会议闭幕式上,华南师范大学余晖副教授对论坛进行总结。余晖副教授首先对与会嘉宾及师生致以由衷谢意,表示华南师范大学分论坛吸引全国超过1.1万名观众同时在线参会,显示出质性研究在中国教育学术界的巨大影响。本校将继续把质性研究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及新兴学科增长点,推动教育学知识体系创新。
华南师范大学余晖副教授
拟稿:余晖
初审:陈雄飞
复审:施雨丹
终审:卓雄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