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我院举办教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研讨会

2020-12-01 10:06:07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点击: 收藏本文

2020年11月29日,由教育科学学院主办,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现代教育论丛》杂志社、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共同承办的“教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我院125讲学厅开幕。院长胡劲松教授致欢迎词,表示,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提供平台;期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现代教育论丛》主编董标教授提议,建设较为规范的教育学本科人才培养研讨机制,教育学本科建设要考虑时代的变化。开幕式由副院长施雨丹教授主持。

 image.png

本次研讨会的会议主题为“通识教育的理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分为学术报告会和圆桌会议两个环节。上午第一场学术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康永久教授所作,主题为“学术新兵训练营——从学习者、技术熟练者到研究者的变迁”。康教授指出,常规科学的成长围绕定论式教学、知识、做题、个人感想、同龄人竞技展开,带来技术熟练者的研究训练——早熟的学术欲望。其次,康教授主张,在研究中保持“学术”取向,捧着闲心走弯路,“毁三观”。基于第俄提玛的“爱神善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养成”、康德的“对象与直观符合”、马克思的“人类社会意识性”、乌申斯基的“理智发展”、马克斯·韦伯的“问题的思想联系”、乔治·赫伯特·米德的“调整”、卡西尔的“符号宇宙”及杜威的“实验科学”,康教授强调,社会不能由传统伦理道德或先验逻辑进行解释,要从纯客观说明转变为创造社会新实在。他认为,说明文具有诗学性,理论当作为生活方式存在。最后,康教授分享了学术传统的重要性,点明学问的教育本性。吴全华教授高度评价康教授的学术报告,从常规教学弊端、个人主张、实践本身创造性等方面作精当的点评。

第二场报告由湖南师范大学刘艳侠博士和南京师范大学吴元发副教授分别围绕中西方的教育意蕴展开。刘艳侠博士以“见贤思齐的教育意蕴”为题,就“见贤思齐”四个字展开解读。“见”,包括眼见、臆见、心见,要认识和了解“所见”,做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贤”,当不以“贤”轻许人;“思”,要有自我期许;“齐”,则要有心之热望,有学与向上的自觉。刘博士指出,“见贤思齐”不应当是封闭的,而需先读书、后阅世;它既是学习态度、也是学习过程。

吴元发副教授试析《理想国》完美城邦中苏格拉底孕育的三个怪“胎”,以戏剧读法看《理想国》,将其看作融“诗与哲学之争”之作。吴教授通过对三个怪“胎”——“女子像男子成为护卫者”“共妻共子”“哲学+王”的质疑与剖析,认为,它们揭示教育的限度,因此,浪漫主义哲学得以“送葬”,理想国不可能被实现,《理想国》的根本在于灵魂治疗和教育,教育要让人有“悲剧”意识。

 image.png

下午的圆桌会议分两个阶段,专题讨论教育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理论和实践问题。首先,副院长曾文婕教授介绍我院教育学系的传统优势与当今困境,表达对教育学系未来发展的期许。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主任、社科处副处长郭祥超副教授结合个人工作经历,分析教育学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目的和手段错位、学科地位的尴尬、弱势学科的无奈、教学和学生地位的失落问题,以及教育学专业“有韧性但不太守规矩”的特性,表达了自己在教育学专业建设的心得,即“非常之事待非常之人”。

来自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主任薛忠祥副教授阐述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教育科学基础,呈现了个人的教育基本原理,将教育理解为人在交往中基于觉解的意义生成现象。他建构了关于基本素质、性格素养、文基素养、理性素养、专业素养的教育公式,对中国大学生的问题做出教育学解释,最后,预设教育学本科专业大学生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教育师”。

杨旸教授以湖北大学为例,指出教育学专业面临专业认同感不强、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强、评价方式导致师生关系异化、专业“出口”问题等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杨主任提出:摆正位置,找准专业定位;调整课程设置;实施本科导师制;建立新晋教师成长制度;成立学生学习小组;建立培养质量反馈制等。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主任张翼副教授回顾教育学专业设置的历史,剖析教育学专业的困境及原因,并基于广州大学的相关情况提出大教育学的思路:转型为小学教育专业,向非师范方向转型。他强调,教育学道阻且长、任重而道远。我院教育学系主任肖绍明教授认为,从交叉性学科中解构和生成教育学,从教育学与文史哲、理化生的“弱关系”,以及工具理性时代的“弱主体”出发,激发教育学的生命力;指出,教育的“灵魂转向”与层级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的吻合;进而,介绍我院教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分析教育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反思教育学(师范)的人才培养。

会议尾声,肖绍明教授对各位参会专家表示感谢,强调重视本科教育是国际惯例。他总结,康永久老师启发我们反思思维定势,刘艳侠老师的讲述体现了“切磋”与“慢”的古典研学精神,吴元发老师的发言具有圆润之感与批判精神,郭祥超老师与薛忠祥老师基于教育学的焦虑与问题,阐述了个人的思考,杨旸老师与张翼老师则展现了教育情怀及办学的实践智慧。他提出,我院教育学(师范)专业将继续突破学科界限,提升学术品味,推动每位学子走向“圆融”的学术世界。

(通讯员 肖绍明 刘磊明 黄希雯 陈凯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