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第七届学术沙龙简报

2019-06-12 15:17:54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点击: 收藏本文

   2019年6月6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第七届学术沙龙在教育科学学院225会议厅举行。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卢晓中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卓雄辉教授,以及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全体研究人员陈先哲教授、卓泽林博士、宋宇博士、余晖博士、孙碧博士和林姬佺博士和教科院20几位研究生参与了本次学术沙龙,本次学术沙龙由孙碧博士主讲,以“资源争取、社会服务和客观中立:美国城市改革中的研究型大学(1880-1920)”为题与大家进行分享长江团队.jpg

首先,孙碧博士从研究的宏观考量视角出发,以互惠、互动与冲突三个维度总结和分析了大学史与城市史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史中的研究型大学形成和城市化时代来临,应对城市化弊病的进步主义城市改革的兴起为背景,提出了本次报告中研究型大学如何如何从城市争取资源、研究型大学如何为城市改革提供社会服务,大学在城市改革中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了何种作用和大学如何平衡参与社会服务与“客观中立”之间的冲突与两难三个研究问题。

通过对美国城市改革中与大学之间关系进行梳理之后,孙碧博士以芝加哥大学为案例,从芝加哥城市改革的兴起及其政治权利结构的嬗变、芝加哥工商业人士的捐赠和大学的建立、芝加哥大学的道德责任和现实考量、芝加哥社会学系的诞生以解决城市问题、工商业主与大学控制公共学校和芝加哥大学的比米斯事件与学术自由六个方向诠释了芝加哥城市改革中与芝加哥大学之间关系的博弈。孙碧博士最后总结到尽管教育史中充满对研究型大学诞生的歌颂与神话,但自其问世之初,研究型大学便始终处于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权力结构之中。尽管大学宣称其提供为社会全体成员带来福利的“科学知识”,但实际上它从来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学术自治和独立,也从来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客观中立”和“价值中立”,它必须不断向其资源提供者们“献媚”。

在孙碧博士分享之后,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成员各抒己见,对汇报进行评论,建议和提问。陈先哲教授首先指出,孙碧博士的报告侧重于对研究思路和逻辑的梳理,这有助于在座研究生开题时明晰研究问题和梳理研究思路提供较好样本,他进一步指,报告中以芝加哥为案例进一步分析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应侧重于探讨城市改革中的特征与芝加哥大学兴起之间关系的探讨。卓泽林博士指出,探讨城市与大学的发展,从大学的发展史来看,公立大学由于本身属性,与城市之间的联结或冲突相比私立大学而言或许更具有代表性,并进一步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区分好都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余晖博士认为,对城市与大学之间的关系探讨,关键在于探讨大学发展背后的推动力量,所以在后续的研究中应着重关注城市的发展如何推动大学的发展。林姬佺博士指出,对于历史特定阶段的大学与城市关系的探讨,应该关注城市与大学结合程度和模式跟后期城市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变化,她进一步指出,从历史角度对大学与城市之间关系进行梳理,关键是历史的经验对大学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宋宇博士认为可以从空间的角度为切入点,尤其是“空间”可分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从这一视角来研究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或许能够提供拓展性思路。

长江团队2.jpg

卓雄辉教授指出,对美国大学史的研究应该思考,其历史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什么借鉴经验,尤其是在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取得了高度发展,那么美国的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经验对于我们当前的大学在区域抑或国家发展战略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该引起进一步的关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卢晓中教授对此次学术沙龙进行了总结。他首先对本次报告的选题价值进行肯定,认为从以往探讨国家与大学的关系到大学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再到至今分析大学与城市的关系,这三个向度的选题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探讨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紧接着他认为,本次报告提出了较好的研究问题,并建议大家在研究问题的挖掘中要区分“事实性问题”和“价值性问题”之间的区别。他进一步指出,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抑或说城市中的大学,大学中的城市,对于这些背后关系因素的梳理应该侧重于分析大学在城市改革史中的嬗变轨迹,最后他从大学的功能、价值和作用等方面为报告提出了完善建议。